唯飲而已(上)
回台灣過年,和一個久違的朋友坐在山上一家新開的咖啡館聊天。咖啡館位在一個小公園裡,景色不壞,半看城裡的屋樓瓦牆,半看近處的綠樹山嵐。聊著聊著,朋友忽然好奇地問:像你這樣以寫吃飯喝酒為業的人,是怎麼吃飯喝酒的?
我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,朋友的意思是:吃飯喝酒誰都會,怎麼吃喝得比別人更”專業”。需要特殊的訓練嗎?尤其是喝酒,總是需要點專門的技巧吧?
這讓我想起曾任紐約時報首席美食評論家Ruth Reichl寫的一本很有趣的書:「千面美食家」。裡面有一段作者描述碰到一個愛酒人的品酒方式:他每飲一口酒,就在心裡想像這支酒帶給他的心靈風景,可能是鬱鬱蔥蔥的森林濕氣,忽然飄來淡淡的花香;可能是花草繁茂的花園,各種水果花香,爭奇奪豔;或是潺潺小河在綠茵微風裡輕輕流過。他用心靈想像來紀錄每次的品酒感受,一旦將品酒感受轉化成畫面,他就可以將之記錄在自己的品酒記憶畫冊中了。
這是個很個人而獨特的飲酒方式,很少人是這麼喝酒的,或是有能力這麼喝,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酒都能這樣喝。
喝酒到底有沒有”技巧”可言?差不多所有談到基本品酒的書和雜誌都會教人如何凝神觀色,如何搖杯聞香,又如何捲舌漱口,捕捉氣味。但是,所有品酒的動作也到這裡為止,之後的感官體會,也許真需要有個”譜”,來為捕捉到的感受香味定位。
我一個朋友喝酒心中就有個這樣的”譜”。他說,在他腦裡有個像藥舖常見的小抽屜,每個小抽屜代表一種香氣,氣味相近的比鄰而居。比如黃檸檬綠檸檬是一塊兒的,再過去是橙子西柚之類的柑橘,再過去是薄荷青椒,再過去是胡椒肉桂… 他在紙上畫出一個像光譜的圖案,表示香氣的漸層變化。然而這只是簡略的氣味區分,他說,每一種味道如果更細膩地分析,也有屬於自身的變化。
「拿喝紅酒時最常聽到的草莓櫻桃味道來說,這些水果在青澀、成熟、爛熟,甚至做成糖漬果醬等各種狀態時,其實味道各殊,那能用草莓櫻桃這樣單一的字眼來說明,那是小看酒的豐富性了。」所以他向來認為品酒的第一功課是去認真辨識各種天然材料的味道。
學葡萄酒的人都知道,品酒教學上有一種辨認氣味的工具,幾十個拇指大小的瓶子放在一個盒子裡,瓶子上標示著香草、木頭、蜂蜜、櫻桃等喝酒時常碰上的氣味。這工具法文叫nez,本來的意思是”鼻子”,在品酒時表示酒的氣味。我這位朋友對這個東西很不以為然:「拿來玩玩還可以,認真對待的話就不必了,香氣是活的,有生命的,在這樣的化學工具裡,香氣死板呆滯,沒有變化,也不會有變化。就和塑膠花一樣,做得再像也還是假花,因為根本沒有生命的氣息。」
生命的氣息!這是為何都說酒是有生命的原因。(上)
#飲酒過量有礙健康